我校五项作品在2024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荣获佳绩
日期:2025-03-01 09:20:39  发布人:jwc  浏览量:18

近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公布《关于总结2024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第二十八届教师活动)参与情况的通知》(教技资〔2025〕1号),我校送出的五项作品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创新作品1项、典型作品3项和研讨作品1项这些作品聚焦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解决教育教学的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我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




 


 

 

 

建工学院刘洋老师的微课作品《脚踏实地——探究楼梯设计奥秘》最终被评为国家级创新作品,并参加了全国现场交流活动,获得专家和现场一致好评。这一作品由将大山雕琢成阶梯的哈尼梯田,引出楼梯的概念,从认识楼梯、解剖楼梯、设计楼梯,系统揭示了楼梯设计的奥秘。使学生既掌握理论计算,又锤炼实操技能。该作品综合运用丰富文本、3D动画、视频、案例实践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品质。

创新作品《脚踏实地——探究楼梯设计奥秘》

马克思主义学院杜楠楠老师的微课作品《从“村BA”何以出圈,解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被评为国家级典型作品,该微课立足于被央视称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的“村BA”,将这场赛事中展现出来的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始终。通过展现台盘村台江县的过去与当下,追溯黔东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推进,相辅相成,才能推动社会行稳致远。

典型作品《从“村BA”何以出圈,解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张胜老师的微课作品本微课《机上急救“沟”通》被评为国家级典型作品。该微课基于航空急救工作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GAP”Rule急救沟通策略,帮助学生提升机上急救沟通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融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典型作品《机上急救“沟”通》

电子学院范佳佳老师的作品《数据与界面的“魔法”互动 ---Vue的响应式原理》微课作品聚焦教学难点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将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核心内容——观察订阅模式转化为可视、易懂形式,通过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逐步理解其工作原理,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印象。

典型作品《数据与界面的“魔法”互动 ---Vue的响应式原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兰老师的微课作品《从“浙”起步,“苏”写“两山”转化新篇章》被评为国家级研讨作品。本作品追寻书记足迹,首先立足浙江余村,阐述“两山论”思想起源。其次重点介绍江苏“两山”实践,展现“两山论”的实际运用。最后聚焦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突出“两山论”的世界意义。

研讨作品《从“浙”起步,“苏”写“两山”转化新篇章》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此次获奖是对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认可。学校将继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